综合新闻

IGI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IGI动态 > 正文

近日,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下文简称“清华全球产业院”)院长杨斌,清华全球产业院副院长李东红、博士后汤玲玲共同编著的清华全球产业研究系列丛书——《“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共赢》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16+1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多方国家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与推进,“16+1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果。除了著名的匈塞铁路,还有南京江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斯洛文尼亚工程院共建的国际科研转化中心、克鲁巴拉的燃煤电站、诺维萨德一鲁马国道建设等。

“16+1合作”不仅推动了参与合作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也为中欧关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东欧国家相继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如今“16+1合作”已然成为丝绸之路合作的重要助力。

2019年4月12日,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于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晤上就如何进一步推进“16+1合作”提出多项建议。根据总理的发言不难看出,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将继续围绕贸易、创新、基础设施、人文等层面深化合作关系。

无论“一带一路”还是“16+1合作”,互利共赢始终是中国对外开放合作贯彻的宗旨。但是,如何真正实现两地区的合作共赢仍然值得思考。

根据此研究背景,2019年,清华全球产业院通过对多个中东欧国家的驻华经济参赞、中国前驻中东国家大使、业内专家进行访谈,并调研了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投资成功的典型案例企业,完成《“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共赢》一书。书内就“16+1合作”共赢的理论、合作的基础、未来合作趋势及合作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探讨。考虑到两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层面的巨大差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建立了影响“16+1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指标。

截止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经济合作仍然是重要抓手。国家层面的经济合作离不企业的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国际产业合作正在不断创新。本书重点介绍了四川长虹于2005年将彩电、冰箱、压缩机等产业转移至捷克后实现合作共赢的路径,以及万华化学集团如何在匈牙利创造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化工企业,并为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行作出贡献的案例。

本书结合了研究和实践,对“16+1合作”的互利共赢发展提供了思路。从每一个参与合作国家的视角出发,提出合理、科学、可行且务实的合作分析与对策建议,遵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论。

上一篇: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第二届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

下一篇:新书《赋能未来:跨界融合背景下的车企技术并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