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IGI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IGI动态 > 正文

125日,由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主办的“国际秩序大变革与东北亚地区局势影响研究”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甲所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10余位学者出席。

会议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丰教授主持,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天夫教授致开幕辞。王天夫教授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表示欢迎,感谢各位专家对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的支持,并希望能够借本次研讨会进一步促进国际关系学系的发展与合作。

接着,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对“国际秩序变革背景下的中国东北亚战略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介绍。该课题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的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围绕着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从理论和形势层面分析东北亚地区形势及未来走向,主要从地缘政治、地区经济合作和地区治理走向三个方面推进。赵可金教授详细介绍了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与人员构成,还就课题当前进度、方法路线与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在“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局势”专题研讨中,中国人民大学陈岳教授担任主持人,与会嘉宾围绕朝鲜半岛局势、地区安全结构变化、地区合作与治理等议题展开讨论。

国防大学唐永胜教授深入探讨了朝鲜半岛局势。他指出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和对抗仍在持续,地区内外势力的对峙与外部势力的干预使得该地区风险增加。面对半岛局势变化,半岛国家应努力争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地区国家也应担当起相应的责任,为半岛拥有一个积极的可预期未来做出贡献,而不能塞进过多的自身算计。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与半岛国家协调,这也是在半岛发挥影响力的基本要求。为保持地区战略稳定,中国应采取全面而务实的策略,除了加强与朝鲜、韩国的关系、也应注重与俄罗斯、美国等相关国家的沟通,推进地区安全对话,为半岛的稳定与繁荣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北京外国语大学谢韬教授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五点研究建议。他指出,首先要关注日韩国内政治,特别是日韩近期国内政党政治的变动;其次,要充分利用民调数据分析民众对东北亚安全与稳定、和平与发展的看法;第三,加强东北亚地区的人文交流研究;第四,探讨中日韩在国际组织中的合作与竞争,特别是在全球治理、维和、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互动;最后,从“全球南方视角出发,分析中日韩在非洲、东南亚和拉美等地的合作与竞争。通过上述方向的研究不断深化对东北亚地区的理解,填补国内日韩内政研究,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

清华大学刘丰教授分享了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结构变化的思考。他认为东北亚地区是冷战遗留问题和新兴安全风险的集中地,观察东亚地区应从稳定性和动态性两方面出发。就稳定性而言,要观察地区内有无有效的安全秩序来管控战争风险;就动态性而言,要观察结构性约束与力量对比变化带来的短期紧张和波动。针对地区未来发展趋势,他认为俄乌冲突加剧了东北亚阵营化趋势,并使所有议题趋于安全化,这是未来中期至长期观察该地区不可忽视的两大趋向。

吉林大学姚璐教授从东北亚治理逻辑出发,指出现行治理遵循的权力逻辑与平台缺失成为东北亚地区治理的最大掣肘。在地区治理逻辑中,冷战遗产下的阵营化和冷战化趋势导致东北亚地区形成两套并行的治理体系,阻碍了中日韩合作的深入开展。在国家治理逻辑中,东北亚地区的国家治理外化为全球治理问题,导致地区内国家受到较强的结构性压力,影响了国家的自主性。目前,东北亚地区缺乏明确的治理结构;未来,东北亚的地区秩序可能更多依赖于各国全球治理或区域治理逻辑的延伸。

复旦大学邢丽菊教授结合东亚地区社会思潮变化及近期韩国国内风波进行了分享。她指出社会思潮变化对东北亚局势,尤其是韩国产生了深远影响。韩国在近代引入西方文化后出现了价值观撕裂的现象,体现在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导致了一系列社会怪象和曲折的民主化进程。其民主化进程经历了殖民统治、军事独裁、民众抗争等多个阶段。然而尹锡悦政府的紧急禁严令事件再次凸显了韩国民主的不成熟性,对韩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此次事件中韩国民主也出现了一些进步,如媒体力量的发挥、民众的高度参与感,这表明尽管韩国民主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发展仍在继续。

中国政法大学刘贞晔教授从东亚地区传统政治文化入手,指出中国及东北亚国家因共同的历史经历而拥有共同经验,面对当前局势需要共同挖掘探索如“天下观念”等文化遗产,为解决当前问题提供新思路。历史上中国长期曾向周边投射制度、技术和文化,如今大国在东北亚的投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需明确态度、立场和战略。他提出中国可考虑发展新版本的新东亚主义,不搞意识形态和制度竞争,寻求和谐秩序,并可考虑在第三方地区如非洲、拉美等开展中日韩合作,生发出新的地区合作主义,在明确战略目标的前提下,挖掘历史经验,以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推动地区合作。

清华大学孙学峰教授就课题的后续开展提出两点建议:一方面,重点关注国际秩序转型(特别是经济安全化趋势)对东北亚的影响;另一方面,注重分析特朗普第二任期对东亚秩序和东北亚的影响。

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专题研讨中,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庄俊举老师担任主持人,与会嘉宾从政治竞合、秩序变革、经济安全等角度探讨阻碍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因素。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吴志成教授对2024全球治理的演变进行了回顾。他指出,全球治理面临重大挑战,现行体系合法性和有效性赤字加重,合作与分裂相互交织,大国较量日益加剧。中国坚守共商共建共享立场,倡导平等有序多极化和普惠包容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然而,新老全球性问题交织,一些治理体系陷入失效失能困境;特朗普上台后可能加剧退群脱钩现象,国际机制武器化倾向加剧;美国等西方国家精准去风险措施不断扩大,使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积极力量,但仍需凝聚价值共识。未来中国需要充分挖掘“全球南方”合作的力量,推进全球治理改革进程。

北京大学王正毅教授针对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他指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主要依赖于商品贸易,受地缘政治影响大且呈现不稳定局面。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复杂,世界范围内存在两个桥头堡和破碎带,东北亚算一个桥头堡。从地缘经济角度看,该地区产业聚集效应缺乏,主要依赖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合作难以开展,尽管中日韩三国曾尝试开展货币合作,但因各国经济体系差异和地缘政治风险干扰最终难以实施。而且由于地区经济合作涉及俄罗斯、美国、中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想要制定统一性的经济合作政策比较困难。

对外经贸大学戴长征教授围绕东亚地区国家的特殊性与区域安全机制的关系进行分享。他认为东亚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缘政治、文化和制度特性。历史上,东亚存在不稳定的朝贡体系,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实力增长后与中国关系常生演变。文化上,东亚国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但近代以来不断吸收西方文化。制度上,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的民主化进程复杂多变。经济上,中国的周边国家也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诉求与发展路径。上述因素使得中国面临着与美国或俄罗斯极为不同的周边环境,因此研究东亚问题还需充分结合中国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特殊性。

中国社科院高程研究员从中国周边战略和中美在东亚地区战略竞争的角度评估了东北亚经济合作。她指出与东南亚相比,东北亚地区存在明显的安全竞争关系,使得经济合作需求被压倒。再加上东北亚地区大国关系更加复杂,主要国家间关系以疏离和摩擦为主,集团政治趋势明显,进一步强化了东北亚经济合作面临的障碍。面临东北亚地区认同难以形成的现实,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合作大多边、小多边和双边合作三种形式后,她认为当前大多边经济合作难以突破,小多边合作也存在诸多困难,比较现实的是推动中国和东北亚地区国家之间双边经济合作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李巍教授主要关注中国与东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他指出,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被西方国家视为经济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美国及欧洲提出的脱钩与去风险策略,本质上是对中国崛起的挑战,美日韩三边峰会的机制化标志着三国在经济领域展开防御性与进攻性合作,旨在减少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美国试图将日本、韩国重新纳入其经济体系,打破中日韩供应链的合作网络。然而,韩国尹锡悦事件可能引发韩国在经济问题上重新思考在中美之间的立场,且特朗普若上台后对日韩采取经济打压政策,也可能促使两国调整对华经济政策。总体而言,日本和韩国是中美经济竞争的关键中间地带,对中国的经济竞争至关重要。

南开大学杨娜教授强调了欧盟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性。她指出东北亚地区有着较大的经济体量,但缺乏全区域机制化合作框架,双边合作虽活跃但不平衡,且跨区域合作机制间存在重叠和竞争。在此背景下,欧盟与东北亚的经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和能源转型的加速,欧盟与东北亚的经济合作从传统贸易向新技术产业领域拓展,从产业合作向技术合作深化,一些国家强调基于共同价值的产业链合作。总之,继续深入研究欧盟与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最后的总结环节,赵可金教授指出东北亚地区局势复杂,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中美战略竞争是影响地区的重要因素,未来中国在此地区战略目标应以维稳为主,力避乱象。要重视人文交流,在非国家层面如城市、跨国资本和民间往来等新中间地带发力,结合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降低门槛,推动人文交流进一步松绑,促进对等交流。


下一篇:“全球发展研究与人才培养”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