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报告 > 正文

从1985开始,中国医改之路已经前行30余年,从无到有建立了公共健康制度、医疗保障制度,虽路途崎岖,但成绩非常瞩目。2009年“新医改”启动后,中国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2017年中国卫生总费用突破5万亿,占GDP的比重达到6.2%。然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是社会的焦点。

以战略节奏理论中的“PRE-M”模型为分析框架,基于多年来对医疗健康产业持续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在其研究报告《双轨拉锯: 开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中指出:

在由“保障轨”和“竞争轨”构成的医疗服务体系中,“保障轨”提供了现阶段绝大部分的医疗服务。未来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崛起,受消费升级拉动,“竞争轨”会在商业保险体系引导下,逐步成型。

在这一过程中,“竞争轨”可能与“保障轨” 形成拉锯,从后者“虹吸”医生等资源,这些核心资源的迁移,将促进“竞争轨”的成长与壮大,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同时,“保障轨” 的运行压力也将得到缓解,而技术和管理经验溢出,也将刺激其提升效率。双轨螺旋共生,将促使中国的医疗健康体制得以重构,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混合医疗体制。

新的结构性机会也将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来。保障轨会保持结构相对稳定,在不改变现有保障轨基本性质的条件下,对提升其运行效率的新产品、服务、业务模式等会有机会;竞争轨实现优先突破的路径是,针对新兴中产阶级的需求,在少量非关键、边缘领域,孕育新的医疗模式和机制,这些新的机制会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域,率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能整合全球资源并利用本地优势,在医疗服务、新药研发、设备和器械国产化等领域也有机会。

在商业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诱导下, 医疗服务领域“双轨拉锯”的改革,会逐步开启一个解构并重构的过程,带动医保、医疗、医药在内的整个医疗服务供给体系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医疗体系演进的未来图景,也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未来十年的最大看点。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报告全文:

《双轨拉锯: 开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

上一篇:报告 | DUAL-TRACK DYNAMICS: THE FUTURE OF CHINA’S HEALTH CARE INDUSTRY

下一篇:报告 | 产业智能化白皮书: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地形初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