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韩国高丽大学亚洲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十二届东亚共同体论坛在早稻田大学举办。本次论坛以“中美竞争中的东亚共同体建设”为主题,邀请了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高丽大学、复旦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

会议开幕式由早稻田大学的Tomoo Kikuchi教授主持。早稻田大学的Atushi Kato教授、清华大学赵可金教授及韩国高丽大学Jin Han Lee教授发表致辞。三位教授强调了东亚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并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增进各国间的理解与合作。随后,东京大学的Masahiro Kawai名誉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他聚焦东亚共同体的历史、挑战和前景,对东亚共同体的概念界定、构建基础、未来走向等七大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为论坛拉开序幕。此次论坛分为三个主题,参会嘉宾聚焦东亚区域安全问题、经济与社会趋势以及历史视角,讨论东亚共同体建构的可能基石、困境与未来。
在会议题中,早稻田大学Chikako Ueki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戴长征教授、韩国高丽大学的Key-yong Son教授以及东京女子大学Akio Takahara教授就东亚地区的安全挑战进行探讨。

戴长征教授聚焦东亚的外部环境与东亚合作的内生因素,探讨在协调发展和安全的基础上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他指出,俄乌冲突、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以及美国大选的紧张拉锯影响着东亚的安全环境。同时,中、日、朝、韩四国贸易合作出现结构性变化,随着美国的施压,日韩两国的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也不断增强,东亚地区的技术竞争日益显著,地缘政治和大国竞争成为影响东亚地区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些现实,需要加强中日韩合作的制度化,提升政治信任,依托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科学管理贸易摩擦。建设东亚共同体的关键在于解决区域安全挑战,平衡发展与安全难题,通过有效的对话协商与多边合作避免区域冲突的外溢与升级。
Key-yong Son教授聚焦国力的动态变化,运用全球霸权指数(GHI)对冷战后日本、韩国的崛起与衰落进行比较分析。他指出,从GDP来看,1991年至2022年,日本的经济规模大于韩国,然而全球霸权指数显示,日本的GHI得分急剧下降,韩国的GHI分数却发生相对上升。出现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日本发生了经济停滞、人口挑战以及其他权力领域(如军事能力、技术创新)的进步放缓,韩国在经济、技术、军事与软实力等领域呈现上升势头,此种上升趋势在2010年中期开始出现停滞。日本能否逆转相对衰落的走势以及韩国能否在技术、经济、等领域恢复上升势头影响着日韩未来国家权力转移的走向。
Akio Takahara教授以安全为切入,分析了东亚的一些议题。他指出,中美竞争造就了东亚地区的两难境地,美国试图以军民两用技术供应链本土化遏制中国崛起,面对美国及其盟友施压,中国也在积极捍卫领土与主权完整,东亚其他国家对中国有较强的经济合作需求。竞争与合作双管齐下是推进东亚合作的唯一方法。一方面,要加强联盟网络,加强东亚地区的能力建设;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更多投资和贸易,加强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积极促进自由贸易。但这一方法面临着现实矛盾,未来的竞争与合作均会强化,域内国家的国内不稳定状态也会影响东亚合作的稳定度,东亚各国必须依托韧性和智慧才能与矛盾共存。
在经济、社会与政治趋势议题中,早稻田大学的David Leheny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Fukunari Kimura资深教授、高丽大学的Yong Wook Lee教授和复旦大学的臧志军教授分别发表演讲。

Fukunari Kimura教授从第三国的作用探讨基于规则的贸易制度的存续问题。他认为,在中美竞争中,部分第三国选择“主动中立,为了避免全球一分为二的走势,必须推进积极的经济活动,许多新兴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全球化获得发展,因此多数国家保持着对贸易规范的尊重。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一些加强主导地位的进攻性措施、加强战略自主权的防御性措施以及践行保护主义的产业政策越来越多地被施行,再加上经贸机制之间的冲突与杂冗,基于规则的贸易制度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削弱。在中长期规则的建设上,必须有中国的参与,同时需要提升规则的实效性,根据贸易新趋向更新贸易规则。
Yong Wook Lee教授以货币网络扩张理论为切入,阐释人民币国际化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及其全球影响。他强调,人民币国际化有着强力的政策支撑,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关键货币。在货币网络扩张理论中,早期的人民币发展较为疲软,其有两大表现,第一,贸易投资是货币扩张的关键,然而人民币未能成为全球交易货币;第二,货币的金融资产议价能力是货币网络扩张的关键,但人民币无法对全球债务进行计价。但随着外部生产与内部生产两重机制,人民币外汇网络不断交织,中国国内金融市场日益自由化,人民币的全球影响力更强。随着美元主导地位的下降,美国全球经济和军事领导地位逐渐削弱,为了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确保全球共同繁荣,美国、中国以及其他大国有责任重新创造一个适合多货币体系的国际新秩序。
臧志军教授对作为社区的Community和作为共同体的Community进行了概念区分,他指出,中国的“共同体”概念具有政治色彩,和某种统一意志、具有强制性的规则、边界、权力结构及其运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受传统意识形态因素及对东亚地区复杂性认识的影响,2009年时任日本首相的鸠山由纪夫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建议,中国出现了踌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建立共同体问题上进行了创造性转换,提出建立命运共同体。他强调,相比“东亚共同体”或“亚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既有的自在共同体和作为愿景的自为共同体的结合,其主张加强各国人民之间交流,以及建立各种功能性、机制性的联系管道,有更强的现实灵活性和可行性。
在历史议题中,早稻田大学的Shinzo Hayase教授担任主持人,韩国高丽大学Jung-Sun Han教授、清华大学的赵可金教授以及早稻田大学的Min Shu教授参与讨论。

Jung-Sun Han教授聚焦日本的黑暗遗产,即与故意施加人类痛苦相关的、有争议的地点和人工制品,且已成为集体记忆中羞耻和怨恨等情绪的容器。她指出,当代日本黑暗遗产的形成建立在国家主义和地方主义的撕扯中。在黑暗遗产放大与缩小的过程里,日本的阶级或种族很难被识别为一个社会群体,其主要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中心。当代日本黑暗遗产保护运动挑战了国家授权的遗产管理,通过缩小黑暗遗产的规模,将遗址嵌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战争的当地历史中。黑暗遗产制作激活了地方差异政治,将阶级和种族重新定义为社会和文化公认的身份。而揭开黑暗遗产则揭露了前殖民者被边缘化的历史,加强了日本国家遗产管理的中心-地方矩阵。
赵可金教授基于生态制度主义的实证研究探讨东亚地区治理的和解之道。他指出,东亚地区治理之所以没有找到制度化的和解之道,核心的原因是没有突破国际体系的思维框架,一直将东亚地区理解为建立在民族国家基础上的地区体系。研究东亚地区治理必须超越国际体系,从生态体系的角度来解释地区治理的变化,才能洞悉东亚地区和解之道。为此,赵教授结合生态体系和制度属性两个因素建立了东亚地区治理的研究框架,提出强制度化和解、弱制度化和解、自主接触式和解、集体安全式和解四种假设,并以印太经济框架、中日韩合作、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制裁和朝鲜与韩国自主接触为案例进行实证检验。赵教授强调,东亚地区治理的和解之道在于涵养生态体系,加强中间地带的自主性,依托东亚地区自主开放合作网络解决现实挑战,推动东亚地区治理体系向着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
Min Shu教授回顾了东北亚的历史问题与区域秩序。他认为,1890 年代~1940 年代是东北亚现代国家建设时期,标志着中、日、韩三国进入现代国际体系。在此过程中,呈现出在自由帝国主义下追求主权平等、战争以及追求独立三重紧张局势。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两大遗产,一方面,个人行为与国家建设的命运和区域秩序的演进呈现密切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东北亚国家间冲突和区域秩序唤醒了民族主义情绪和国家身份。目前,东北亚历史问题面临三个关键方向,一是东亚人民遭受的歧视、苦难和暴行经历如何消弭;二是国家的责任和身份如何建立;三是等级森严的区域秩序如何改善。

闭幕式由Tomoo Kikuchi教授主持,赵可金教授、Jin Han Lee教授以及Kaoru Nabeshima教授在闭幕致辞中就论坛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论坛中三国学者积极互动讨论,在“中美竞争中的东亚共同体建设”话题下取得了多方面的共识,与会学者们纷纷表示,期待在未来的交流与合作中继续推动东亚的稳定与发展,为区域及全球的和平与繁荣贡献力量。